top of page

2013.5.26《钱江晚报》报道

 

 

像伍迪·艾伦一样杵着

记者 郑琳

 

 

伍迪·艾伦直接影响了一个中国80后导演,并启发他开创出“影像戏剧”的“新浪潮”,引领中国戏剧进入“2.0时代”。这个导演就是王翀。

 

王翀执导的《中央公园西路》,本月起将在上海连演30场。至此,这部作品已经在全国上演了超过百场。事实上,1995年的《中央公园西路》是伍迪·艾伦磨砺14年,重返戏剧舞台的重要作品。这部巅峰之作,曾在全美上演逾三百场。

 

杭州的观众对这部作品不会陌生,因为2011年和2012年,它在武林路群艺馆小剧场和红星剧院分别上演过。

 

这两天,王翀从德国飞抵纽约,他一边排着他的新作《爱神》,一边试图跟伍迪·艾伦本人取得联系 “我想邀请他明年来中国看看我改编的《中央公园西路》,不过这个老头脾气怪。我得先把演出录像寄给他看。”

 

自大和自卑交错是艺术家的共性

 

王翀是伍迪·艾伦的粉丝。和许多人一样,他最喜欢的伍迪·艾伦作品是《安妮·霍尔》和《午夜巴黎》。

 

“《安妮·霍尔》描绘男女之间的情感逝去的无奈,从相识、相知、相爱到矛盾和无奈地分手,伍迪·艾伦把这个过程捕捉得特别准确,手法又新颖,打破普通电影的方式。”

 

“而《午夜巴黎》则是对黄金时代的怀念和想象。这种情形我们都有体会,中国人老觉得过去的时代什么都是理想的。《午夜巴黎》则告诉我们,其实每个时代都差不多。”王翀说,“每个人心里总是有一代代的大师,他们多么璀璨,总想着如果能见一面,说说话就好了。《午夜巴黎》帮我们实现了这个梦,又打破这个梦。我们总是活在对大师的向往和梦想中,但这梦想是空的,最终得回到自己身上。”

 

当年,王翀第一次看到《中央公园西路》的脚本,就觉得特别有意思。

 

“在这个戏里,人人都有心理问题,特别具有批判性。伍迪·艾伦自己就是个萝莉控,喜欢偷情,绯闻无数,在这部自传性质的戏剧中,伍迪·艾伦他把自己的很多方面都写到剧中去了。看到这部戏剧的时候,我觉得,当下的中国社会也进入到这个阶段了,那些婚姻悲剧,情感危机,没底线的偷情,在我们这里活生生地对应着。”

 

于是,王翀把伍迪·艾伦的美式幽默无缝切换成了京式幽默,在这个“地球人已经无法阻止偷情、出轨”的舞台上,两对中年夫妇加一个萝莉,构成一出荒诞闹剧。

 

“我觉得伍迪·艾伦某种程度有点像王朔。他们都是聪明人,简直太过聪明,不停地在作品里抖机灵。智力和语言满溢出来,太多太好了。不过伍迪·艾伦始终是清醒的,他永远知道自己是不足的。”

 

在王翀眼里,自大和自卑交错是每个杰出的艺术家的共性,“因为他太聪明,所以总是骄傲的。可你从他说话的状态又能看出,他也是个啰里啰唆的小老头,像小人物一样谦卑。”

 

杵在镜头前说话就是他的方式

 

这两年,王翀和他率领的薪传实验剧团走到哪里都会引起一些动静,因为他的作品,电影和话剧结合的方式完全颠覆传统舞台剧。

 

观众只要去看一场《雷雨2.0》,见到演员一边在台上演,一边有4台摄影机对着他们拍特写,投到屏幕上赫然一部完整的电影,就不得不惊叹。

 

《中央公园西路》是王翀影像戏剧的处女作,那时候,舞台上还只有2台摄影机。王翀的这个想法,其实就来自伍迪·艾伦的电影。

 

“《中央公园西路》很明显受到伍迪·艾伦的《安妮·霍尔》的影响。”王翀说,“这部的开头是伍迪·艾伦对着镜头的大段独白;而在影片进行过程中,演员经常从电影场景中‘跳’出来,忽然直视着镜头给观众说一大段戏。他的电影常常有这样‘狠’的处理方式,我非常喜欢。”

 

戏剧与影像的交割是伍迪·艾伦的一大特点。《安妮·霍尔》里,演员经常走出画面,对着镜头独白,而他的后来的杰作《赛末点》,几乎可以直接抽去背景,变成一部舞台剧。这个老头大概肚子里有太多金句要爆,喜欢不厌其烦地杵在镜头面前絮絮叨叨;他自己不够说,也要借助其他角色替他说。

 

 

像舞台剧一样的电影,这几乎成为伍迪·艾伦电影的标签了。王翀把这个概念颠倒了一下,用到了舞台上,于是就创造出像电影一样的舞台剧。“摄影机不是简单地架在那里,而是用镜头弥补舞台空间的距离感,放大演员的表现力。”王翀说,“伍迪·艾伦的原作《中央公园西路》是个纯粹的舞台剧,但在我的作品里,当演员旁白或独白的时候,也可以直视镜头,于是观众在屏幕上看到的就是像伍迪·艾伦电影中那种标签式的效果。这也算是向他致敬吧!”

 

王翀在《中央公园西路》里首次尝试影像戏剧的手法,仅仅过了一年,他们的这套艺术语言就突飞猛进地成长,等到《雷雨2.0》上演的时候,它已经被媒体列入小剧场30周年最有意义的十大戏剧作品。

 

他太聪明,所以总是骄傲的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