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2011.7.14 《外滩画报》剧评

 

《用影像向伍迪·艾伦致敬》
文:FZ

 

伍迪·艾伦2003年出版的戏剧作品集《中央公园西路》,收入《滨河大道》、《老塞布鲁克镇》和《中央公园西路》三部独幕剧。之前上戏排演了其中的《滨河大道》和《老塞布鲁克镇》。而王翀在木马剧场演出的《中央公园西路》正好补全了。

《中央公园西路》的故事很简单,在一个中产阶级的房间里,心理女医生、她的律师丈夫、丈夫的情人同时也是妻子的姐妹、姐妹的老公,以及丈夫真正的萝莉情人之间展开了一场恶战。我们发现生活在所谓的文明世界里的人,他们的生活、婚姻、人际关系是那么残破不堪,充满了互相的欺骗、恶意的攻击、不忠、不负责任并且还可以心安理得。这是一出以闹剧撕下现代人伪善外衣,以语言上的交锋呈现趣味性的作品。其中台词有明显被修改过的痕迹,对笑料的翻译也转化得恰到好处,满口的京片子和大量本土化的台词,类似这样的修改确实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。

作品中影像的运用是一个亮点。刚开场时,播放了一段影像:鱼缸里,一只乌龟,两条金鱼——暗示在当时,男主人还未出现,而两个女人却为了还不清楚的事实不断地攻击对方。其后,其他角色不断加入,两位拍摄影像的工作人员干脆直接跳入剧场,扛着摄像机选取各自的视角开始拍摄,然后投影到屏幕上。一方面为舞台提供了多一重的视角,对局部进行了夸张和视觉化的评价;另一方面,这一视角的创造者(摄像师)本身的显身,也在舞台上被赋予了不同于演员们的角色——观看者和制造者,尤其是后者。可以让人轻易地联想到电视台的某些情感类节目,观众把对舞台上的角色们的嘲讽反转到自己,在自己身上形成反射性的反省。

当然,作品还是有不尽如意之处。对事物的剖析和批判还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,这也导致全剧更像是一部现代都市的轻喜剧,而并非像《推销员之死》那样有一语中的似的揭露;在作品的立意上也远不及雅思米娜·瑞萨同样是描写中产阶级丑陋面的独幕剧《杀戮之神》;而在创作的导向上,演员以接近二人转的撒泼方式进行表演,这种娱乐化的倾向则削弱了作品在审美上的要求。

在这出中产阶级家庭问题剧中,王翀的导演得心应手、从容不迫,这令我感到很意外。

与之前的作品(《哈姆雷特机器》、《渴爱》、《京具》、《电之驿站》、《自我控诉》等)相比,体现出在风格上完全的不同。或许《中央公园西路》更适合王翀的路线。只要他不急于与大师和后现代为伍,从类似这样的作品入手,以他的聪明和大胆,可以排演出一系列相当不错的商业作品。毕竟,想要做一个真正能与大师对话的艺术家,需要实实在在的有效积累。或许,不着急,会是一个明智的策略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