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2010.11.12 《长江商报》报道

 

小剧场天生就是颠覆性的
章凌


曾获2009年蒙洛里爱国际戏剧节大奖提名、被欧美媒体称作“中国实验戏剧之希望”的青年导演王翀认为,小剧场与大剧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“探索的空间”:它在空间的布置上不同于大剧场,大剧场是所有人对准舞台一个方向,而小剧场讲究空间的配置,演出不仅仅在舞台上,也可以在更大的空间里发生。小剧场有一层重要的关系是互动比大剧场更为方便,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更近,而这种亲密性又可能产生更多的可能性。“真正意义上的小剧场,两面、三面、四面观众 都是有可能的,观众甚至可以坐在一个角落里,或者是在剧场的外面或者上面。任何的可能性都可以在这个空间里产生。从哲学的意义上讲,它是产生一种新的社会 空间。空间变了,内容也会随之改变。”


王翀认为,小剧场戏剧不能简单理解为,只要是在小剧场上演的就是小剧场戏剧。“小剧场戏剧有它独有的特质。它与传统戏剧之间始终存在一种张力,小剧场戏剧天生就具有探索性与颠覆性。它在欧洲诞生的时候,就是为打破固有的戏剧套路而存在的。”目前国内的所谓“小剧场戏剧”,并未打破常规大剧院的空间配 置与观演模式,它只是大剧场的一种延续。“无论在思维方式上,还是创作方法上都没有创新。”


说到创新与实验,王翀本人就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对象,他与他创办的薪传实验剧团一直坚持小剧场戏剧创作。2006年,王翀在《哈姆雷特主义》中即开始实验空间的重新配置,他让演员们爬上剧场的上空,在观众头顶的装灯走廊里拿着手电筒绕圈寻找剧情里所说的“头骨”。2008年,王翀以身体剧场形式创作《电之驿站》,全剧没有台词,完全靠演员缓慢的、有时候三五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地保持一个动作的肢体语言来呈现。演员们身上被蜘蛛网一样的网线、电话线、 鼠标、键盘缠绕。王翀用这种形式来表达当代人对电子传播工具的过度依赖。这部剧上演的时候,所有的观众都被请到舞台上,近距离观看。


“小剧场戏剧创作没有束缚,对于创作者而言,你可以玩任何你想玩的东西。”王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,小剧场戏剧唯一的标准就是艺术标准,因为这种纯粹性,小剧场天然便是一个扶植新艺术、孕育新的艺术方向与培养新观众的场所。“国外很多戏剧大师都是从小剧场走向大剧场的,就像从外围百老汇走向百老汇一样。”


在国内,除了王翀与薪传实验剧团,北京、上海也有一些民间小剧场在坚持实验性的探索与尝试。北京“草场地工作站”坚持舞蹈剧场的探索实验,试图将舞蹈、戏剧以及各类视觉艺术交融在一起,表达和当代现实生活有关的故事和经验。在上海,“下河迷仓”坚持向非职业的实验剧团免费提供场地演出,现已成为年轻 人发挥创意、构筑理想的重要场所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