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2009.12.24《网络导报》评论

 

渴爱更渴求关怀

林静

 

年末,虽然在浓烈的节庆消费浪潮带领下,各演出场所日程满满,但严肃戏剧的门前仍然少人问津。这份寒意甚至可冲抵以各种艺术为名的火爆小品带来的温室效应。2009年,中国本土的戏剧仍然看不到前路。被定式教育培养出的排演方式,被投资商接受力钳制的表现空间,被审查制度阉割的想象力,挤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:学院派和低俗派。在他们的分庭抗礼下,簇拥者各执一词,从存在的必然性及必要性,为双方擂鼓助威。更有人作壁上观,顺便顶起先锋的旗,渔利不落空。


萨拉凯恩是欧美最重要的当代编剧。1999年,28岁的她选择自杀。距今十年整。她生前只留下5部剧作,却成为时代的代表人物,作品在各国不停地上演。有评论说,她是当今世界,上演量最大的新剧作家,德国2001年曾出现17个剧团同时上演她作品的现象。《渴爱crave》是导演王翀继《阴道独白》之后带来的又一部当代西方女性戏剧。《渴爱》的上演,可以说是顶着重重压力,在诸多的局限中,迂回前行的一次尝试。聪明的导演王翀,在《阴道独白》获得良好的票房保障后,希望再接再厉继续培养余温未尽的热情观众。但是不比《阴道独白》广泛的剧本认知度,萨拉凯恩的名字很难激起观众潜在的欲望,即便“孤独、性、自杀”这些字眼也不能。它们都不如阴道来得刺激。虽然冠以“英伦新诗剧”的定位,也未能如愿让所有英范儿的“文艺青年们”都热血一把。幸而,对人类早已失望到无以复加的萨拉凯恩,不会在意十年后人们对她的推崇或者冷漠。


有熟悉原作的观众评论,此番呈现的《渴爱》,没有原作《Crave》那样深邃的纠结,那样撕扯的绝望,却多了一些温婉浪漫的小调子,让他们一时间无处安置自己的预期。但恰恰是这些小调子,又让另一些观众觉得接受起来舒适又完满。这些小调子具体表现在柔和的服装舞美;具体表现在女主演无爆发力的台词及平平的表演上;具体表现在视频里男女主人公暧昧的追逐上…… 作为宣扬“自由解读”的王翀导演,对于这次的呈现方式所传达出的情爱调调,也很挠头。可以看到,原本用心设置的多媒介,多焦点,多元化的繁复空间效果,也因为单个审美对象缺乏力度,而难以突出视觉选择的层次。碰上《Crave》这样流动性强、无故事支撑、原本就非通篇连贯的剧作,观众的乏力,可想而知。


无论此番排演有多少遗憾之处,都瑕不掩瑜。瑜,就是这类严肃作品在夹缝状态中的不懈坚持。也许只有在获得有识集团的长期资助,解决了场租及盒饭等硬性问题后,舞台才能单纯地用于创作,戏剧才能关乎实验,通过空间的沟通才会产生更多趣味性和大大的可能性。《渴爱》没有明星阵容垫底,没有网络词汇杂糅,没有着力帮广大劳动者舒缓一天的压抑与疲劳,但它在努力为民众打开了解世界级戏剧作品的一扇门,王翀也在坚守着翻译、导演优秀外国作品的职责。这一切,都值得观众花上89元或者139元。因为这两个简单的数字,不仅直接影响创作团队的前行方式(适足软鞋还是光脚跋涉),还在更深层面地蕴藏了对游资商贩的鼓舞,同时,还能帮助独立制作人群体,在培养有资助传统的大型公司时,向其提供有说服力的数据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