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2009.11.14《中国文化报》报道

 

《自我控诉》没有任何故事情节

刘淼

 

  结束了在北京的首演,导演王翀即将携他的实验戏剧《自我控诉》转战香港,对于在香港的票房会如何,他“心里没数儿”。

  王翀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系,虽然一直喜欢戏剧,但是从没参加过大学剧社,按他的话说“大学剧社太业余”。27岁的王翀有着80后的冲劲儿和执着,这个不用手机的帅气男生也带着北大人的狂妄:“我认为,现在北京话剧市场上90%的戏都是平庸肤浅的。话剧这个词更应该被送进故纸堆,应该留在上个世纪。我做的戏剧是具有世界性的。”的确,王翀不仅是新生代导演中最具实验气质的一个,也是其中出色的一个。

  《自我控诉》是德国剧作家彼得·汉克的作品,这位目前还在世、并被尊为大师的人物,在中国却几乎没有人熟悉,“国内戏剧界和世界脱节比较严重,好多类似风格的大师国内的人理解不了也处理不了,所以就没人宣传。彼得·汉克在德国已经得了一圈奖,他的作品撼动了整个戏剧界的根基,但在中国大陆还没多少人知道,我的《自我控诉》是彼得·汉克的作品第一次在中文世界授权公演。”

  这个原本由两个演员演出的作品被他改成了独角戏。把独角戏分解成为群戏是国内导演通用的做法,这样既降低了选演员的难度,也使得导演可以找个套路摆脱困境,而王翀却偏偏把对白变成了独白,自己增加难度。“刚拿到剧本的时候确实很痛苦,不知道该怎么表现。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考,跟演员不断交流,我们才逐渐找到了思路。”

  《自我控诉》没有任何故事情节,演员自始至终不停歇地叨念着无序的、不相关的,甚至有些拗口的台词控诉着自己的罪恶,反省自己、剖析自己。语气从讲述初生时的平静,变成讲述长大后的暴躁,最后回归到描述濒死时的宁静。《自我控诉》的舞美非常简单,全黑的背景,几盏灯,一个鱼缸,几件衣服。演员从昏暗的台中央跑到黑暗的角落,又冲上灯筒的最亮处,在剧场的栏杆上攀爬,从后门逃出去,从侧门理直气壮地回来。演员一边念着类似宗教祷告忏悔似的台词,一边蹂躏着自己,并且寻找他人的蹂躏,在这种近乎于践踏的状态下,观众与演员仿佛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感觉。

  实验就会有争议,王翀从来不会坦然面对,“我知道大师对于批评都会释然,都会不予理睬,但是我不行,我就要去争论。我能拍着胸脯说,我的东西你在别的地方看不到,估计跟我争论的人都不敢这么说。”

  在导演手记里,王翀用剧中台词的式样这样写道:“我犯了艺术的原罪。我厌恶平庸的戏剧。我没在胡同里深造过。我不懂在饭桌上连横合纵。我不愿被恶俗潜规则。我不学心理年龄明明80多岁了做出来的全是儿童剧。我不想在剧场里卖笑。”不知道这个特立独行的导演能坚持多久,希望会是很久。

bottom of page